
不占点便宜就觉得吃亏?叫声“干爸、干妈”就卸下防备?站在老年人角度,是什么心理让他们容易成为骗子“围猎”的对象?10月28日中博策略,南都银发经济工作室举办“银发族变‘待割韭菜’?聚焦老年消费权益保护”第三期沙龙活动。北京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老年心理专业工作部委员王颖分析老年人被套路背后的心理诉求以及如何解开他们的心结。
“家里老人省吃俭用,鞋子磨破都不换,却愿花几千元买保健品,眼都不眨”,王颖抛出的现象引发共鸣。她指出,从发展心理学视角,老年人心理随生命周期持续发展,对死亡的焦虑是核心心理特征。由于临近生命终点的恐惧不以意志为转移,使保健品、“神药”成为他们缓解焦虑的“心理寄托”,这是典型的短期心理防御机制。同时,老年人知识信息偏差、人格上的固执特质,让他们对骗局话术深信不疑,子女劝说往往收效甚微。
当下高发的私域营销骗局,套路更是精准拿捏老年心理。王颖透露,市场监管部门办案经验显示中博策略,“1斤鸡蛋、1桶油”是骗子的低成本获客利器,背后暗藏“损失厌恶”心理学原理,即损失带来的心理冲击远大于获得的快乐,有些老人会因为“别人领了自己没领”产生强烈吃亏感,甘愿坐公交车,耗时2小时横跨北京城区,去一些超市或特定地点领取这些免费赠送的鸡蛋、食用油或其他物品,进而在骗子的诱导下,泄露个人信息,陷入后续营销陷阱。
而私域社群的情感操控更具隐蔽性。骗子通过直播小群构建情感连接,或伪装“扶贫”剧本引发老人共情,或用“叔叔阿姨”的亲切称呼填补老人孤单感,再借助从众心理促使其购买无用产品。王颖分享亲身经历,她母亲曾被摆拍的贫困儿童故事打动,花数百元“扶贫”购物,直到直播被举报才醒悟。
提到线下包治百病的“神药”骗局,她援引广东首例消协联合检察院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例分析,此类骗局得逞,源于部分老人不愉快的就医经历、科学养生知识欠缺,以及骗子通过“认干爸干妈”“免费按摩”“老带新返利”等方式营造的情感依赖。
王颖强调,老年阶段有其独特心理特点:生理机能下降但多数人仍健康活跃,记忆力减退但逻辑思维敏捷,且人是社会动物不可能独居,老年退休后,普遍有失落感,亟需亲密关系支撑。进入晚年,老年人们面临着适应退休生活、应对亲友离世、维持健康、加强亲子互动及寻找生命意义等几个重大生命课题。
她建议,守护老年消费权益需先理解老人心理,而非单纯否定,家庭应强化情感陪伴,填补老人心理空缺,鼓励老人走出家庭,多多参与现实中的活动,让他们重拾自我价值感,同时相关部门需提供更多更好的集体活动,更丰富的精神产品,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网络涉老诈骗力度,推进消费领域的公益诉讼,为银发族筑牢消费安全屏障。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王森 潘珊菊 发自北京中博策略
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